文物见证成都历史“石头会说话”系列
2006年6月10日这一天,是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金沙遗址现场发掘情况,这一天,金沙遗址出土了100多件文物,最引人瞩目的,则是一大一小两件石磬。在祭祀区西北角一个探方内出土的这两件石磬,其中一件石磬长109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商周时期石磬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另一件则略小,石磬有孔。大石磬上并无图案,小石磬上则隐约能看到两组“弦文”。显然,这个符号出自金沙人之手,它代表什么?是为了装饰?还是隐藏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信息?为何大石磬上反而没有任何纹饰?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石磬在考古发掘中并不多见,金沙遗址的石磬弥足珍贵。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它可能源于某种石制片状的劳动工具,如石铲之类。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石制工具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便用来为乐舞伴奏,于是出现了磬。目前我们能够知道的早期原始形制的石磬有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石磬,系打制而成。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也系打制而成。这两件石磬为夏代遗物,距今约四千年左右。
甲骨文中,“磬”字的写法,是一人站立,作敲击悬石状,郭沫若认为“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得之而成声”。“磬”字的由来与它的演奏方式不无联系,磬演奏时需悬挂起来,因此上方都有悬孔,金沙石磬自然也不例外。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的这两件石磬,体现了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隆重与庄严,也使蜀地“未有礼乐”的认识成为过去。这两件石磬至今仍可敲击发音,其音质纯美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