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
公元前138年,闽越王和东海王发生了攻战。说起来也是旧帐,早在“七王之乱”时,吴王刘濞兵败,被东海王设计杀害。刘濞的儿子怀恨在心,便挑拨闽越王攻打东海王,想趁机报杀父之仇。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走到中途吴县(江苏苏州,当时会稽郡郡治)的时候,突然打道回府,向汉武帝禀报:“东越人民风彪悍好斗,皇帝的使臣没必要去管人家的民风问题,如果这也要去管,实在有损大汉王朝使臣的形象。”
按道理,大臣应该无条件听从皇帝的命令,汲黯半途而返,这分明是抗旨,抗旨可是要杀头的。大家都知道,汉武帝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主,但他居然在这件事上不了了之。
当时,河内郡上报发生了火灾,据奏书上说火势很大,烧毁一千多户人家,财物损失严重。
汉武帝于是又命汲黯前去视察。
不久后,汲黯回来向汉武帝汇报工作,他说:“河内郡的确是发生了火灾,因是城镇,房屋密集,火势蔓延,虽有灾情不过也还不至多忧。反而是我走到河南郡时,看到当地饱受水旱之灾,受灾人数达上万余人,甚至因饥饿引发父子相食的惨事。因事情紧急,我没向您通报,便利用手中的符节以您的名义打开了河南郡的粮仓,赈济灾民。现在灾情得已控制,我将符节交还给您,并请您治我假传圣旨的罪。”
(影视中的汲黯请罪)
虽说汲黯一心为民,但是假传圣旨,那可也是大逆不道的死罪啊。如果今后每个人都打着皇帝的旗号这么干,那皇帝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不过尽管如此,汉武帝依然没有过重责罚他,只是把他调为荥阳县令。
汲黯被贬为荥阳县令,他深觉得羞耻,干脆称病辞官了。
犯了错误还带情绪,放到如今的职场上,那可也是大大的死穴。老板要是知道了,直接就嘲讽一句:“六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多了去了。”不过,作为皇帝的汉武帝,却生怕得罪了汲黯一样,立刻就下旨把他提为朝中的中大夫。
汲黯回到朝中,却依然不领汉武帝的人情。
有一天,汉武帝在朝中召见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们,正侃侃而谈,说自己做为天子,以后要仁爱治国什么什么的。
众学士和儒生听了汉武帝的话,纷纷赞叹。唯有汲黯大声回道:“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汲黯的意思是说: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却表面上大谈仁义,那样如何能真正效仿唐尧虞舜的政绩呢!
(汉武帝接见儒生的雕像)
当着众人的面,汲黯竟然说汉武帝表里不一,这话实在是啪啪打皇帝的脸。汉武帝当时就黑了脸,一句话也不说就退朝了。退朝后,汉武帝余怒未消地对身边的近侍说:“太过分了,汲黯当着众人的面,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实在太过愚直。”
大臣们认为汲黯这次惹怒了汉武帝,一定凶多吉少,于是有人劝他:“何必说话不拐弯呢!这样说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汲黯坦然道:“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汲黯的意思是说:皇帝设置文武百官做为他的辅佐之臣,一味阿谀奉承,那是陷皇上于不义。如果我身居高位,却爱惜自己的性命,只会让朝廷受到损害!
汲黯身体多病,有一次请了三个月的病假却依然未愈,于是他便托同事庄助替他续病假。庄助见汉武帝时,汉武帝问他:“汲黯此人如何?”庄助说:“汲黯当官虽然没有过人的地方,不过若是以利禄诱惑他,他决不为所动;以权力胁迫他,他也不会顺从。就算勇武如孟贲、夏育,也不能让他违背自己的原则。”汉武帝大赞:“的确。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大概就是汲黯这样的人了。”
自此后,汉武帝愈发敬畏汲黯,他可以坐在床侧接见大将军卫青,也可以不戴帽子接见丞相公孙弘,但是接见汲黯的时候,汉武帝是一定要穿戴整齐的。
一个事业有成的君王,必然有过人的雅量。看看唐太宗如何对待魏征,再看看汉武帝如何对待汲黯,我们就明白这两个帝王为什么被古今称道了。
宋末大变局 四川风云(上中下) 历史故事王朝兴衰 ¥76 领5元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